一、学科概况
我国的城乡规划学科经历了不断变革和逐渐成熟的过程。早期城乡规划学科的关注重点是城乡物质形态,后过渡到物质形态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规划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影响。2019年以后,在国家战略层面对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作出了服务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的顶层指引,这对城乡规划学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经历传承、创新、拓展和完善的过程,呈现体系化、综合化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我校城乡规划学科最早源于本校1984年7月开设的村镇规划测量班的职工成人教育,1986年3月又开设了村镇建筑设计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型村镇规划人才。随后学校于2001年开设了城镇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国家统招),2006年学校开设了城市规划四年制本科,2007年又开设了城市规划(景观方向)四年制本科,后于2010年合并为城市规划四年制本科专业。2018年为了适应城乡发展,原四年制本科调整为城乡规划五年制本科。该专业原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 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2012年我校城市规划专业随之改名为城乡规划专业。
在多年的发展中,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以地域研究与应用为导向,学科的关键技术以突出水文化为立足点,学科在服务区域发展有实效。在江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水利风景区规划、城乡建成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等领域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成果,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亮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合,以教学、科研与实践互融为抓手,打通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壁垒,形成知识、能力向素质的转化。最终使得人才培养形成“反哺式科研提升”“成长式实践运用”等一系列新成果,突出了本学科的专业优势。
二、学术队伍
学科带头人,许飞进。
许飞进,男,建筑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自1997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江西城乡人居环境、建筑历史和地方历史文化名村及名镇保护、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实践及课题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课题三项,主持及参与江西省级课题20余项。曾先后发表有关学术论文50余篇,独著四部,主编教材一部。带领学生参与“挑战杯”科技竞赛,7次获国家级奖励、11次获省级奖励。2017年获挑战杯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是全国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当年获得的惟一最高奖项。在研究的同时,主持并参与城市设计、文化地产、水利风景区规划、滨水景观设计、古村落保护规划以及与水文化相关的工程设计30余项。
现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理事(江西惟一)、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发改委重点建设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住建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专家、江西省水利厅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专家,江西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理事,江西省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三、科学研究
学科融合有基础。学科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融合了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形成了3个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技术科学。
横向课题研究有积累。本专业设计团队现有1名教授,1名副教授,4名注册城市规划师,以及其他中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规划设计能力,规划设计能力社会反应良好。专业团队项目侧重于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水利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规划、历史文化名村规划、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村庄规划、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成遗产测绘、建筑设计以及专项规划等。项目规划设计采用专业老师为负责人,其他相关老师配合,带领高中低年级学生参与的形式,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城镇乡村建设,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又做到产学研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研究成果有影响力。本学科完成省部以上研究课题30余项。学科负责人撰写第一本江西古村落学术专著《中华古村落——江西卷》,率先形成研究与实践的示范。2013年,指导大学生参与《江西乐平传统戏台的建筑技艺与构造研究》,作品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累进创新银奖,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赣东北传统聚落古戏台建筑营造技艺研究》(项目批准号:51568047),实现江西古村落建筑遗产保护方向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在江西取得较大的影响力。2019年,学科组成员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江西水利风景区与古村落古建筑》专著,为全国第一本水利风景区与古村落古建筑的专著,2023年该专著获第34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同时,学科组成员作为第一作者撰写《江西水利风景区发展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指导大学生参与《历史与现实的关照——非遗视野下江西传统聚落上梁文与上梁仪式研究》,作品荣获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和全国累进创新银奖,是当年全国城乡规划专业获得的惟一最高奖项,取得较大的影响力。之外,2019年,受中国非遗大会邀请,在会场做《区域视野下乐平古戏台的保护与发展》报告,取得较大的反响。2021年指导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国家三等奖,2023年指导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国家二等奖,是江西省高校城乡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当年在江西省取得的最好成绩。
四、人才培养
目前有城乡规划五年制本科,无硕士点。仅在水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土木水利方向、林学方向招有与城乡规划学科相关的研究生。本科培养目标如下:
该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城乡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得城市规划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综合能力、中小型建筑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备“宽基础、后劲足、适应性强”等特点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科培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围绕水字做文章,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三元”结合,以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互融为抓手,打通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科研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形成知识、能力向素质的转化。在“三元·三位一体”的理念下,人才培养体现“反哺式科研提升”“成长式实践运用”等一系列新成果,突出了本学科的专业优势。通过“科研指导竞赛、竞赛反哺科研”的协同互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形成了良性互动。专业教师自2011年至2023年连续指导城乡规划本科生七次参加校级挑战杯大赛,参加六次省级及以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七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2017年指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获国家二等奖,是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在当年获得的惟一最高奖项。2023年挑战杯竞赛获国家二等奖,在江西建筑学、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中列第一。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项。在此基础上,教师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级课题六项,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通过教学、科研团队的参与,自2012年至2023年多次指导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赴乡村开展助力乡村规划、调查乡村红色文化和革命遗址、传统村落的保护等社会实践,近五年三次获得江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发展。
五、工作条件
通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城乡规划学科紧密契合学校以水字头为主的专业发展优势,通过我校国家及省级公共实验平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安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利土木特种加固与安全监控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以及城乡遗产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以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技术科学为主,区域发展与规划、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为辅的技术研究方向,在省内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能够在将来为江西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城乡规划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优质的工程技术人员。
六、取得成绩
(1)以地域研究设计为导向。江西省河湖众多,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乡村地域广大。学科点立足江西,发挥城乡规划学专业的优势,在江西省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水利风景区规划、城乡建筑文化遗产和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等领域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成果,完成了江西传统聚落建筑营造技艺、城乡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4项,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以助力行业转型为动力。利用最新的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并整合各类空间数据,采取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构建全国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将规划全过程全面转入GIS平台,同时为规划、管理、决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城乡规划专业与校外7家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成立了成熟的本科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还签订了4家研究生校外实习基地。学科点教师定期带领本科生与研究生(水利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建筑信息技术方向、土木水利专业)赴校外基地参与工程技术类项目的实践教学和研究。学科点与实习基地主持了江西近1/10的古村落保护规划,参与江西60%以上古村落的调研;主持江西近1/5的水利风景区规划,参与90%以上的水利风景区调研。随着校企合作程度的加深,学科点未来培养的人才将更加契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同时,学科教师也以企业顾问方式指导地方政府的城乡规划。
(3)以突出水文化为立足点。在山水城市规划、小城镇特色风貌规划、水利风景区规划、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城乡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工作中突出水文化特色,做足水字头文章,完成与水利风景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30余项。